監測系統年耗逾億港元
自1952年啟用以來,日本海嘯預警系統曾多次升級,特別在1993年一次7.8級大地震引發30米高海嘯、造成北海道數百人喪生後,當局對預警系統更為重視。日本海嘯預警系統設有至少6個區域中心,由全國180個地震站傳遞信號,並由電腦化系統全天候監測80個浮標感應器。日本氣象局與媒體研發出播報系統,可在氣象局發出地震或海嘯警報的同時在電視畫面顯示警報,以加快通報。
此外,日本政府為保護港口及沿海地區,於1980至1990年代興建了大量水泥防波堤及防洪水閘,作為對抗海嘯的第一防線,有的堤堰更高達13米。部分海岸城鎮裝設了感應器,會自動向民居發出警報和關閉水閘。不過,有人質疑堤堰會令居民產生安全錯覺,令他們疏於逃生演習;堤堰亦阻礙了向海的視野,居民難以透過觀察海洋了解情况。有專家甚至質疑防波堤等設施未必能防止海嘯災難,甚至會阻礙海水退卻,令災情惡化。
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結構工程師默勒(Jack Moehle)指出,今次災難片段顯示部分舊建築徹底倒塌,可能造成多人死傷。日本許多舊建築在經歷神戶大地震後已翻新加固,但許多東北郊區民宅結構都較老舊,而且由極輕的木材建造,很可能在海嘯中嚴重受損。
文章出處:新浪網 http://news.sina.com.hk/